社評
  對於最近儼然成為主流聲音的“樓市崩盤論”,切不可簡單評判、妄下定論,不妨將其作為一種現象,探尋背後的利益紛擾和心態糾結,剖析潛藏的結構失衡和深層風險。
  風起於青萍之末,最近,“樓市崩盤論”異軍突起,在公眾輿論中掀起蝴蝶效應——幾天前,一篇《房價已經崩盤的5點證據》躥紅網絡,很多人將信將疑;而元旦以來,看空房地產市場的言論也早已層出不窮,“放炮專家”謝國忠再稱2014年房價將跌50%,業內“大佬”王石說今年“形勢不妙”,2014年將成開發商“逃命年”……
  2014年的中國樓市真的瀕臨所謂“崩盤”邊緣對房價下跌的所謂“大概率事件”預測到底應該怎麼看這些問題歷來是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,正方反方的辯論有時更是淪為“雞同鴨講”。這也正是現代經濟問題的複雜性所在。否則,全球金融危機也不會在眾多經濟學家的愕然之中不期而至。
  悲觀者自然有著最新的論據,比如常州、杭州等城市部分樓盤大幅打折促銷的消息,又如所謂1月份超九成城市成交量環比下跌的監測。當然反證更多,比如據新華社消息,就在樓市崩盤論在互聯網、微信朋友圈裡轉發最熱鬧之際,1月京滬深穗四市土地成交均價達每平方米10136元,環比漲125.1%,同比漲253.1%,創歷史單月新高;同時,陸續公佈的房企年報顯示,各主要房企去年利潤和銷售業績均創紀錄,並紛紛上調2014年的銷售目標……
  可見,對於最近儼然成為主流聲音的“樓市崩盤論”,切不可簡單評判、妄下定論,而必須有足夠的警惕,不妨將其作為一種現象,探尋背後的利益紛擾和心態糾結,剖析潛藏的結構失衡和深層風險。所謂“警惕”,一方面要看透紛擾、明辨是非,另一方面也要兼聽則明、聞過則喜。換言之,既要警惕一些利益群體或不負責任專家對樓市的蓄意唱空、唱衰甚至“唱崩”;又要警惕中國樓市高歌猛進背後的“亞健康”、非健康裡子,儘早未雨綢繆治“未病”、“欲病”,治療病癥初顯但尚未大發作的“已病”。
  不排除部分專家確是出於公心,真正對樓市悲觀多多、憂心忡忡,但也要看到還有一些人刻意唱衰樓市或為個人“曝光度”之需,或乃利益所驅——這種“多空博弈”在此前的很多行業內已多次重演,個中玄機,無需贅言。
  超越這種具體的名利紛擾,樓市“崩盤”的公眾性疑惑與擔憂,也確實“載不動、許多愁”,包含了對樓市未來發展的內省和反思。在此,不妨借用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的“三期疊加”的論斷,即“增長速度換擋期”、“結構調整陣痛期”、“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”。樓市作為中國經濟肌體中一個既成事實的重要組成,同樣可以嵌入如此論斷之中——30多年的“野蠻生長”,基數已逼近極致,必須回歸理性,是謂“換擋”;財稅體制的漸進式改革、農地“同權同價”的潛在衝擊,對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形成緩慢消解,一線城市與二、三線城市樓市面臨不同的深度調整,是謂“陣痛”;面對上一輪金融危機出台的4萬億刺激、樓市調控理念的搖擺,為樓市的繼續狂飆突進帶來機遇,但也步入效力衰減期,未來樓市必須回歸常態發展路徑,是謂“消化”。具體而言,樓市如何度過自己的“三期疊加”階段,目前看來可選擇的路徑並不多,必須從剝離樓市與地市、與地方財政深入骨髓的關聯度入手。
  當然,這種“剝離”不可能手起刀落、立竿見影,畢竟今天土地財政綜合徵確已冰凍三尺、積重難返,同時也是財稅體制和發展模式所致——正如廣東省財政廳科研所所長黎旭東所說,“很多地方居高不下的房地產價格,實際上正是這種負債建設發展的模式導致的”。因此,對未來樓市也好經濟大勢也罷,均需多一些理性,少一些浮躁,多幾分辯證,少幾分偏執。  (原標題:樓市“唱崩”論調同樣值得警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52ohozv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